我们渴望被爱,我们不断找寻爱的感觉,当遍寻不着时,迷乱的痛楚,让我们伤了伴侣,更伤了自己。当我们找不到爱的时候,甚至心灰意冷,放弃婚姻,放弃曾经珍视的感情。在找到伴侣的爱之前,你是否找到了自己?
朋友和我讲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晚上她和朋友聚会,老公要来接她。她对聚会之地很陌生,因而当老公给她电话问她在哪里时,站在陌生的大街上,她实在是说不清。最要命的是,老公也是对这个地方很陌生,两个人就互相这么试探着找来找去的,结果几次都说错了地方,相互干着急,就是找不到对方。当然,后来两个人想了个办法,约定在某个俩人都熟悉的某大学校门口见面,她自己打的士去找他,于是这个问题才算解决。
固然是个趣事,但是也让我很自然地会从这对夫妻的捉迷藏一样的事件中,联想到亲密关系。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当事人,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在哪里,我如何让对方找到我?如果对方找不到我,是我的问题还是对方的问题?如果对方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那他又如何能够找到他的伴侣?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找不到自己,无意识的希望通过伴侣的认同来寻找自己的存在,例如,通过伴侣的爱,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人爱的。如果感觉不到伴侣的关爱,就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谁,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她如何能够让伴侣找到她?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总是把目光放在伴侣是否爱自己的态度中,希望借助伴侣对自己的爱来找回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一定是失望的。因为这是一个悖论:一个人就是因为找不到自己,所以才会希望通过伴侣的镜映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但是同样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真实的自己隐藏去了哪里,所以她更无法让伴侣准确地找到她,确定她的所在,这种亲密关系就会变的像一场扑朔迷离的捉迷藏游戏。
藏起来被人找是一种快乐,但是被找不到则会变成一场噩梦,这是一个心理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经典总结,我认为很符合这个游戏的描述。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会无意识的把伴侣当作父母来期待,让亲密关系呈现出早年和父母亲密关系相类似的特点。这样做有两个无意识的目的:第一,借此受苦的婚姻关系,重现当年和父母关系中的缺失和痛苦,无意识的表达渴望被爱的深层愿望;第二,借此受困的婚姻关系,希望在婚姻中得到伴侣的关注和拯救,从而摆脱痛苦。所以,很多人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而戴上一个个“婚姻受害者”的假面具,等待着伴侣来发现那个面具下那个渴望得到爱的孩子,但结果大多是失败的。
虽然会有“好的伴侣胜过一个好的心理医生”这样的幸运婚姻,但是,这种几率就像是中彩票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最终的结果是,伴侣既不是父母,也不是心理医生,伴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总是不能完全胜任这个捉迷藏的游戏,最终,那个在现实的婚姻中藏起来等人找的“孩子”,会真的被人忘掉而被真实的抛弃,这样,婚姻就真的不但不能成为一个拯救,反而成为一个噩梦。
要想在婚姻中找到伴侣的爱,首先,我们要能够先找到自己,然后你才能告诉伴侣一个真实的你,告诉伴侣你是谁,你在哪里,然后只是等待,让他来爱你,找到你,牵着你的手,走过一生一世。
本文由 相聚福冈 作者:janson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