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院长对年轻人的忠告-相聚福冈

分享

一个老院长对年轻人的忠告

这篇文章是小编的一位老师所写。因为老师任职于我所在学院的院长,所以大家都尊称老师为院长。无论在学术上和做人上小编都非常尊敬他。今天小编偶然阅读了院长在博客上更新的内容之后开始申思自己。想把这边文章分享给大家,是否能与大家产生共鸣。内容如下
今天上午去办公室发了几个邮件,快中午的时候,离开办公室往家走。走在运动场并行的路上,突然从运动场传来“陈老师,陈老师”的叫声,我停下脚步,才看清是一个我教过的○○级的学生○○○,现在在哈尔滨的一所高校教公外日语。她走近我,面无表情地说:“陈老师,我正要找你呢。”我说“有事吗?”她说:“我要评职称了,你以后编教材(估计是在用我任主编的教材)叫上我。”我说“行啊。”她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问:“你电话是多少?”我说了一下手机号。这时运动场那边的一个看似三四岁的孩子在叫她,交谈也到此结束。我转身没走几步,就听到“陈老师,你记着点,别忘了”。我回过头来,挥挥手。一路上总觉得那句“陈老师,你记着点,别忘了。”听着别扭。

我在想这个曾经的学生,现在的老师,跟老师说话似乎有点过于直白,好像在跟陌生人谈一笔生意。

学日语出身的人,至少都会受到一些日语表达的影响。即使不是学日语的年轻人哟,你们说话也要尽量要学会委婉一点,含蓄一点,避免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的感觉。

这几年来,也许是自己老了,毛病多了,爱挑剔了。我觉得这样的话换一种说法可能会更好一些。那就是要有适当的渲染、适当的委婉、适当的含蓄。比如跟老师这样说会更好一些吧:

“ 哎呀,陈老师,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了。挺好的吧。”或者是“陈老师你没变,还是那么年轻。”或者是“哎呀,陈老师,见到你很高兴。”尽管陈老师很老了,尽管见到陈老师也没有那么高兴,总是要说点客套话。

说几句客套话后再进入主题。比如:“陈老师,我在○○学校工作。现在学校让我们搞科研,你说我们小年轻的那有什经验啊。”或者“陈老师,以后有编写教材什么的,也让我让锻炼一下,我学习学习,我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把意思传达后,也要稍微客套一点,比如:“陈老师,注意身体啊。”或者“陈老师,再见啊。”

有这样一些铺垫会话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也许有人说那么客气干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嘛。其实,也不尽然。一些国人或一些北方人或所谓的大老粗动不动就说:“我这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绕弯子,有什么就说什么。”以此炫耀自己为人耿直,不拘小节,其实是为自己开拓,把球踢给别人。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有时我们真是要讲究一下语言表达技巧。要考虑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词汇或语体。

我在给本科生上语用学这门课。语用学就是研究语言使用者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的,就是讲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 ,奥斯汀和赛尔的“言语行为”等理论对于我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大有裨益。现实的语言交流还是需要适当的含蓄和委婉。

前一段时间,我又遇到一件让我推荐信的事。当事人先是发来邮件,还没有等我回复邮件,就直接打来电话说:“陈老师,我是○○级的○○○(注:其实我没有什么印象)。我在外企工作几年,还是想去日本读书。办手续要有推荐信,而且必须是院长写(注:不一定)。我回不去,我让我的好朋友去取。”就像开机关枪似的一排子弹打来,不容你分说。

推荐信写好了,朋友来取走了,再也没有任何消息。就连一个“陈老师,推荐信拿到了,谢谢你。”的短信也没有。

这些年我也记不得写了多少推荐信了,感到有些精神上的累。有的到我办公室拿着推荐信,边低头仔细看,边往外面走,没有一句谢谢的话。有的发来一个邮件说声谢谢,有的从此泥牛入海无消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时说一句“谢谢”,说一句“对不起”,会让人感到温馨。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年轻人。
78099508-d0c7-4ff3-8aee-ec6606d1923e

(0)

关键词:, , , , ,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