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马桶盖和中国童子尿,令谁尴尬?-相聚福冈

分享

日本马桶盖和中国童子尿,令谁尴尬?

本《每日新闻》2月22日发表题为《“中国资金”春节期间席卷日本列岛》的文章称,百货店的销售额出乎预料地创新高,日本列岛因“中国资金”而沸腾,但酒店和机场的接待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同时,也有人抱怨中国游客说话声音太大,不遵守公众秩序,不考虑周围人的感受。2月23号,日本电视台甚至报道了一位年轻的中国母亲领着孩子在东京银座某店铺入口小便的录像,当日本记者上前阻止时,年轻母亲扬了扬手中的塑料袋,表示没有弄脏地面。


消息一经转发到微博等中文网络,引来大批国人网络围观。许多人谴责这种做法“很丢中国人的脸”,认为出门在外,理所当然应该遵守公共礼仪。但也有不少人为这种行为辩护,说:人有三急,何况孩子?而且那位中国母亲已经准备了塑料袋,够文明的了!应该看到进步。

整体来说,日本民众对于中国游客赴日观光购物持欢迎态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商店老板说:“如果没有中国游客,日本旅游业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不想抱怨什么。”

在家电方面,电饭煲等“招牌”商品依然畅销,今年人气大增的是温水洗净马桶盖。秋叶原一家大电器店销售人员说:“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2月24日《北京晨报》)


从网上搜索了一下,这种集座圈瞬间加热、杀菌除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据说可以起到预防痔疮、便秘、癌变,呵护孕妇,保护肥胖者、老人的马桶盖,可以与中国传统的马桶直接嫁接,售价也仅仅2000元人民币,这对于中国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者来说,是完全能够承受得起的。

去年年底,就在腾讯微博看到旅日著名作家俞天任的一条微博调侃称:“有千万个理由不做汉奸,但是在冲洗马桶面前都是那么苍白无力”。而中国这种智能马桶的普及率还不到0.1%,这也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中国在家庭洁具方面与世界的差距仍然巨大。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其实折射出了“中国制造”的尴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与廉价自然资源,甚至地方政府在“GDP冲动下”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硬是将中国弄成了“世界工厂”。

但现在看来,遍布世界的“中国制造”,虽然解决了中国人就业问题,但无非是以价格优势取胜,国内企业不愿意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投入,靠“山寨”来抢占市场,产品普遍缺少技术含量,商品总体附加值较低,在日趋开放的世界市场里,“中国制造”或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很讨厌日本,讨厌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可每逢长假,都有大批中国游客涌向日本,并且大把大把消费,“抢购”马桶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笔者在想,这些因购买力超强而被境外媒体戏称为“会走路的钱包”的中国游客,应该是助力“安倍经济学”有力支持者。

不少中国人喜欢讲韩国人爱使用国货、坚决抵制日货的故事,并以此来指责爱用日本货的中国人不爱国,其实这是误传。网上资料显示,2008年,日系车占据了韩国进口车中的35.5%,达到历史最高点。

韩国之所以日本车较少,只因为其自主品牌现代、起亚、大宇已具有国际竞争力,与进口品牌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而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发展战略在30年后已宣告破产,自主品牌车始终不给力,因此国内市场到处都是外国品牌车,以节能为主要特征的日系车当然受欢迎。

“抵制日货”的最有效方法,是“国货当自强”。


而目前国货与日货的差距,还不仅仅表现在质量上。最令“中国制造”尴尬,也是令人遗憾的,是深懂“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中国企业,却不太懂得售后服务隐藏着的潜在价值,尤其缺乏营销策略,以至于国内同样有的好东西,国人却去外国“抢购”。

以马桶盖为例,这种基于起源于美国智能马桶而分离出来的“马桶盖”,其实在中国也有生产。今天新华网一篇题为《国人赴日本抢购马桶盖戳痛“中国制造”》的文章报道称:“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国内最早生产的就是台州星星集团旗下的便洁宝公司,其产品不仅国内畅销,还出口国外,部分款式的智能马桶盖,售价远远低于日本。”

(0)

本文由 相聚福冈 作者:janson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